在不久前的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来自临港新片区的橙科微电子发布了全球首款支持工业级温度的全集成50G PAM4 DSP芯片,全面展示了公司在高速光通讯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这家2017年在临港成立的公司,由归国人员所创。仅仅4年间,他们从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近百人的通讯芯片行业引领者,并接连研发出了全球领先的芯片产品,成为众多海归创业者在临港生根发芽壮大的缩影。而临港,也已成为海归人士眼中的创新创业热土,培育着越来越多像橙科微电子这样的领先企业。
在临港成就创业梦
在看到临港的第一眼,橙科微电子科技创始人之一潘苏云就喜欢上了这里。“阳光、海滩,跟我们在美国时生活的加州太像了。”在了解了临港的布局规划及产业政策后,她和先生当即确定在临港驻扎,在临港科技城注册成立公司。
事实证明,潘苏云夫妇的选择是对的。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是前期资金投入大、研发产品周期长的产业,创业初期,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时,临港为他们提供了一定时期的免费办公室,协助公司申报了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并通过审核拿到了近1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在那个时候,真的是太及时的资金支持了。”潘苏云说。
2020年6月,国家创新中心发布橙科微电子完成了国内首款国产芯片50G PAM4的研制与认证,橙科微电子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该技术的公司。这段发展历程让潘苏云感叹万分,“我们选对了临港。”现在,橙科微电子正在研发下一代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高速网络通信芯片新产品,并已开始IPO的工作,希望争取两三年内在科创板上市,成为该领域的第一个上市公司。
和潘苏云夫妇一样,臻格生物的创始人陈建新同样是从美国回国,他选择临港的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发展前景。
“2017年我创立臻格生物时到临港考察投资环境,当时临港新片区还没有正式成立。我觉得临港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机场和海边都近,可借鉴美国波士顿集约化效应经验,未来一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陈建新说,“S3公路沿线穿越浦东张江科学城及临港新片区,是区域内重要的南北向快速通道,可沿着S3公路构建从研究、中试到商业化生产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
陈建新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归国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国际性人才并不在乎非要生活在市中心,清净的研究环境更能吸引他们专心做研究。对年轻人来说,临港的生活成本较市中心低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这里具备辐射国内外的人才效应,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将史无前例,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十分正确。”
现在,臻格生物在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产业园约1万平方米的中试和培养基生产基地已初步建成投产,商业化生产基地也已于去年9月动工。同时,臻格生物还与上市公司皓元医药合资成立了臻皓生物,布局抗体偶联业务,该合资公司也注册在临港蓝湾。成立至今,臻格生物累计订单已有近8亿元,去年营收超1亿元,截至2021年上半年签订超3亿元订单。
吸引更多留创人员扎根
据悉,随着2020年8月临港新片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揭牌,越来越多的留创人员创业企业落地临港。
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了解到,临港新片区留创园是全市15家市级留创园之一,据初步统计,新片区产城融合区范围内有留创企业120家,其中,在位于海洋创新园的海客空间有50家孵化类、初创型企业。
君实生物、臻格生物、燧原科技、新微半导体、橙科微电子、彩虹鱼等公司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多维讯、涉励贸易、新郦璞科技、爸爸的选择、汶澜信息等新引进项目呈现出较大的潜力。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有关人士介绍,新片区的留创企业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企业约占75%,金融、商贸、文化、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约占25%。留创人才中,80%以上有在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留学的经历,95%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50%以上为80后、90后青年人才,留学人才到新片区创新创业的氛围逐渐形成。
而为了给留创人员提供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临港出台了《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若干措施》,在注册运营、场租补贴、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组织市欧美同学会临港新片区分会,参加“留·在上海”全球留学人才及项目交流大会,举办外籍留学生创新创业推介会,加强同留学生社团、知名机构合作,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会、全球人才云招聘及空中政策宣讲等,构建海外引才网络。
对于高层次人才,还建立跟踪服务机制,选拔和推荐优秀留学人才和项目参评国家级、市级有关专项计划。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专业服务、综合服务多渠道供给机制,增加新片区对留创人员的吸引力。
据了解,未来新片区还将推动创业创新政策优化,并实践“一园多区”发展模式,推动留创园的发展。同时,组织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多平台获取留创项目信息,并加强对留创企业急需的宣传展示、市场拓展、项目申报、投融资等支持。在这些基础上,再加大政策与服务推介力度,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建设新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