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馆。从此,上海图书馆东馆与淮海路馆成为屹立浦江两岸、交相辉映的两大空间,让知识获取触手可及,分享交流更加便利。
上午,一场简短的开馆仪式在上图东馆内举行。一张“四丈宣”垂挂在上图东馆中庭,上有百余名读者的阅读寄语和上图馆员的集体签名。这张“四丈宣”成品纸长13.6米、宽3.6米,是世界吉尼斯机构认证为世界最大的手工制作宣纸,其上“阅读寄语”的字型来自上图老馆长顾廷龙的书法。作为上图东馆入藏的001号手稿馆藏,它不仅承载了读者对阅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图书馆对服务读者的承诺和责任。开馆仪式上,活动上,10名读者代表、馆员代表、建设者代表、志愿者代表等基层代表现场在“四丈宣”上“点睛”,寓意正式开启阅读时刻。
上图东馆打造“人民的图书馆”,坚持“开门办馆”,一批特殊的读者,受邀来到仪式现场。“东馆环境这么好,服务也这么便捷,让我由衷高兴!”67岁的视障读者许庭华在儿子搀扶下,体验了东馆的无障碍阅览室。《少年日报》小记者史宇阳是8月前来探馆的30名“小小测试官”之一,他惊喜于这里既有适合老年人的“大字本”,也有适合自己的童书,“这样我可以和外公、外婆一起来看书了!”除了表扬外,孩子们还提出意见:“少儿馆的自助借还设备太少了,容易排长队。”他发现馆方已经采纳了建议,增加了设备。
2022年是上图东馆开馆元年,也是上图建馆70周年。“作为上图人,我最感恩的就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这个伟大的城市,能够给予我们机会建设这样一座伟大的图书馆!”在仪式现场,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有感而发,并从上图5700多万件馆藏中,展示介绍了两件格外珍贵的馆藏:其一是明刻本《松江府志》。70多年前,金山姚氏将包括《松江府志》在内的5万多册藏书无偿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入筹备中的上海图书馆,成为上图建馆伊始重要的藏书来源。其二是宋刻孤本《长短经》。2000年,包括《长短经》在内的“翁氏藏书”共计80种542册从海外回流,入藏上图,成为轰动海内外的大事件。
“上图在这7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在馆藏建设中,如果没有爱书人和藏书家的捐赠,它不可能走到今天。”陈超充满感激地说,东馆建成后,上图的馆藏建设还将有赖于更多爱书人和藏书家,“我们将和广大读者一起发展更多的馆藏,更宝贵的馆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开馆活动,并向这两件上图馆藏捐赠者的后人,赠送感谢纪念证书。
上图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是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图东馆此次开放全部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融合借阅、展陈、活动和全媒体服务的无边界服务模式,为国内图书馆界首创,传递“阅人、阅城、阅世界”“读文、读艺、读科技”的阅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