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文字新闻
国内首个航海非遗展亮相临港
发布时间:2020-01-02    来源:浦东时报

  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认同基础。岁末年初,“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作为国内首个航海非遗展,展览荟萃了来自长三角地区25家博物馆的200余件展品,50余项航海非遗项目展示了长三角历史中的航海文化基因。

  在全球很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与“瓷器”是同一个词。为何在西方看来,“瓷器”可以代表“中国”?这与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关系。此次展览展出了长三角地区窑口及沉船中发现的大量外销陶瓷器物。浙江的越窑青瓷、龙泉青瓷、茶叶,江苏宜兴的紫砂、南京的云锦等,都在苏浙一带出产,并从这里扬帆起航,不负中国“瓷国”“丝国”“茶国”的美誉。

  展品中,有一件藏于宁波博物馆的唐越窑青釉瓷倭角盘,具有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特征,经过1000多年的时光淘洗依旧质如碧玉。而类似的越窑青瓷器物或残片,西至东非、东至日本、南至菲律宾都有发现。专家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古称明州的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始发港。

  在数百乃至上千年前,中国就能将这些特产远销世界各地,有赖于高超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古人在造大船之前,先要打一个“小样”,这就是被称为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的非遗项目。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展部副主任毛敏介绍,古时候船工先制作模型,预判船只将采用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并测定船的浮力,待符合航行标准后,再等比例放大造船。此外,古船上还普遍会涂装多种颜色、线条,寄托各种寓意,这就是另一项传承迄今的非遗项目——船饰习俗。比如,古船船头大多会画眼睛,显示船只用途:眼珠朝上为“官船”,朝前为“商船”,朝下则为“渔船”。此次展出“南海1号”沉船模型,就是船头眼珠朝前的宋代商船。

  苏、浙、沪两省一市东临大海,而处于内陆的安徽,又与航海文化有何渊源?原来,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出产现存全国惟一汉族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万安罗盘,这也是航海必不可少的工具。安徽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丁飞介绍,此次参展的4件万安罗盘,制作时代从清代至近代。过去,罗盘除了被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以外,还为民居、墓葬的选址作参考,因此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意义。

  长三角的航海文化既体现在器物层面,也蕴含在民俗之中。观众可通过多个场景展区,了解奇特的浙江海岛婚俗:新郎出海捕鱼,无法在婚期赶回,而选定的良辰吉日又不能改,怎么办?这时,只能请新郎的妹妹——小姑,抱着一只公鸡代为与新娘拜堂成亲。这种习俗被称为“小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

  保佑船民一帆风顺的妈祖信仰,在中国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众。由南通博物苑带来的一件明妈祖铜坐像,以180厘米的罕见体量,成为此次展览的镇展之宝。这件铜像仪态端庄,肩披霞帔,身着蟒袍,胸前饰以凤纹,左右袖分别是日月山川,膝盖处有两柄象征权力的斧钺。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还设置了众多互动板块。观众可动手体验传统印刷过程,带上耳机聆听码头号子,更可参与海洋谚语猜谜、船模工作坊等项目,体验长三角区域的航海文化。

上一条:浦东以产业援疆助莎车农民就业增收
下一条:上海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超1.2亿人次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