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6日上午举行的浦东新区六届人大七次会议专题审议会议上,新区人大代表围绕“打造硬核产业集群,推动浦东产业能级倍增”专题展开热议,从精准制定产业政策、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完善配套支持措施、理顺创新发展逻辑等方面提出各自建议。
人大代表管小军向与会代表通报了浦东推动产业能级倍增的目标及下一阶段工作举措。围绕两万亿元发展目标,到2025年,浦东将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即“中国芯”“未来车”“数据港”3个4000亿元产业集群,“创新药”“智能造”2个2000亿元产业集群,以及1000亿元的“蓝天梦”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能级倍增,为GDP翻番作出贡献。
产业能级最高的“中国芯”如何实现倍增?人大代表朱旭东认为,有两个问题很关键。首先是发展“中国芯”产业要站在国家的视角上才能看得比较清楚。芯片按照产品线大致分为逻辑电路、存储器和模拟电路三类,生产分工也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个段落,浦东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其次,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是政府规划与市场推动并行,两股力量、两套人马衔接好是成败的关键,浦东国资应该与产业进行很好的匹配并有所作为。
在“创新药”产业方面,我国细胞产业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甚至有望实现弯道或换道超车。2019年6月,上海张江细胞产业园获批成立。人大代表戴月明建议,要强化质量监管,推进细胞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源头创新,推动细胞创新成果落地;加快生物材料的通关便利化,推进细胞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加强资金扶持,保障细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江硬核产业集聚,如何推进区域内的产业能级倍增?人大代表袁涛的思考是“走通三个逻辑”。真正走通创新产值逻辑,近两年张江新药每年以3—4个的节奏上市,到2025年,产业规模中要有20—30%来自创新药的贡献,目前这个数字可能不到10%;真正走通创新转化的逻辑,能否拉近基础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距离,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核心;真正走通创新融合的逻辑,小到体制内外创新资源的共享,大到产业融合产生新的增长点。
另外12名人大代表就引进培育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金融和人才政策支持、更新招商安商理念、营造产业生态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新区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回应了部分代表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