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一架全新的“临港造”水陆两栖飞机在上海奥科赛飞机有限公司下线。目前,这架飞机正在紧邻海边的临港航空飞行营地进行安全测试。公司创始人毛一青说,奥科赛已有5架飞机下线,现正加大产能满足订单需求,最终目标是达到年产50架的产能。
“起飞距离只需200米”
2008年,毛一青创办奥科赛,这是国内为数不多专注飞机设计和制造的民营企业。2016年,毛一青带着团队来到临港并扎根下来;2018年,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由中国民航局审定适航TC和PC的轻型运动飞行器在奥科赛下线。
毛一青主导设计了这架飞机。他说,因为我国目前缺乏通航机场,因此“风翎号”从设计时就定位于水陆两栖,以满足国内通用机场少、跑道资源短缺的现状。“起飞距离只要200米,降落距离则为陆上150米、水上250米,水深要求也不高。”
飞机可在陆地、水面、草地、雪地等特殊地形起降,配置不同装备时可应用于飞行培训、私人飞行、警用、医疗救灾、渔业、海岸警卫等。
毛一青介绍,飞机机体采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具成型工艺制造,在气动效率、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机可乘坐2人,“喝”的是普通汽油,续航约1000公里,飞行高度可达4000米。
奥科赛首席试飞员洪国慧,是目前国内仅有的20多名水陆两栖飞行员中的一员。他登上展示用飞机,演示“风翎号”的水陆两栖功能。
启动、预热,飞机开始慢慢滑行,待滑行到一个对着河道的坡道上时,洪国慧调转机身正对河道,发动机预热到一定程度后,飞机加大马力,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冲入河道。在河中,飞机变身快艇,随着速度的加快,从水面腾空而起。
“我们会有很多订单”
“刚开始决定生产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是因为轻型运动飞机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价格也比较便宜,应用场景比较广泛。”毛一青坦言,最初并没有考虑国内市场,而是计划出口,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通用航空方面的市场。
随着国内低空空域的开放,国内通用航空市场也开始发展。近年来,为促进通用航空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用航空产业被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航空产业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的要求。“虽然还不成熟,但现在国内也有市场了,我们会有很多订单。”毛一青说。
他透露,奥科赛目前已收到70多个意向订单,其中40多架已经签订合同,还有十几架预付了订金。
2018年首架首飞,如今第5架下线,奥科赛也在努力加快生产进度。毛一青透露,公司目前一年可以生产12架飞机左右,之前生产的两架用来做了破坏性试验,所以不能飞,未来计划装上模拟设备用于飞行培训。还有一架用于展示,另一架已经交付,“未来我们争取年产能达到50架左右。”
如今,除了“风翎号”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奥科赛还独立研发了墨子号人力飞机、飞跃号燃料电池飞机、B4无人侦察机,目前正在研发墨子号太阳能飞机。
“相信在临港能飞得更高”
临港得天独厚的空间资源和对通用航空产业的扶持,给了毛一青很大信心:“在临港,我们得到了很大的支持。2016年落地临港时,管委会给了专项资金扶持,工作人员服务企业的效率非常高,这对于我们都是很大的帮助。”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东部战区空军上海基地和华东空管局的支持下,奥科赛公司申请到了以临港奉贤园区和滴水湖西岛为中心,直径6公里、高300米的两个临时飞行空域。“申请到试飞空域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毛一青说,“通用航空企业在临港形成集聚态势,与试飞空域的开放分不开。相信航空产业在新片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临港新片区聚焦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若干措施已发布。毛一青表示,公司将利用好新片区的政策和制度优势,专注于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助力新片区航空产业发展。